反无人机技术作为低空安防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探测与反制两大关键技术。随着无人机在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如巡检作业、物流配送、农业喷洒等,其便捷性日益凸显。然而,无人机被恶意利用的风险也同步攀升。尤其在深圳等城市推进低空开放试点后,城市低空管理面临更高挑战:既要支持合法应用,又需防范安全风险,市场对高效、精准的反无人机解决方案需求愈发迫切。
一、无人机探测技术
1. 雷达探测技术
雷达探测是反无人机系统中的主流手段,主要用于识别空中移动目标。传统防空雷达多采用X/Ku波段与脉冲多普勒技术,适用于大型飞行器监测,但对“低小慢”(低空、小型、慢速)无人机往往探测能力有限。
专门针对此类目标的雷达通常具备更低速度检测门限和更高工作频段,支持全天候运行,适应恶劣天气。例如美国DGS公司的DSR-3XDrone雷达,对微型无人机的探测距离可达5公里。
我国企业在该领域也取得显著突破,以武汉雷可达科技有限公司的玄武XW/SR226系列低空安防雷达为例。该设备由雷达阵面、机械转台和电源适配器组成,广泛应用于监狱、展会和军事基地等关键区域,可精准获取目标的方位、距离、高度与速度信息。该系列雷达具备超低空目标高发现率、强环境适应性与低误报率,最远探测距离达10公里。
2. 光电探测技术
光电探测基于可见光与红外传感器成像,优势在于提供直观图像,便于目标识别与自动跟踪。但其性能易受视场范围、天气条件和背景复杂度影响,目标丢失率较高。结合AI图像识别技术后,光电系统的判别与跟踪能力显著提升。
例如英国Rinicom公司的SkyPatriot系统,可自动排除干扰目标,识别最小2像素的无人机。
二、反制技术:硬毁伤与物理拦截
1. 高能激光武器
高能激光属于“硬毁伤”手段,通过高温烧毁目标无人机,具备发射速度快、拦截成本低和打击精度高的优点,但易受雨、雾等天气影响。美国THOR系统号称可一次性击落50架无人机。
2. 物理拦截技术
物理拦截技术包括网捕枪、无人机载捕网设备,或发射纤维条缠绕螺旋桨等方式。例如美国DARPA开发的拦截器可支持多目标车载拦截,加拿大Aerialx的“无人机子弹”则可自主撞击单一目标或无人机集群。
三、城市反无人机的难点与发展方向
当前难点:
- 建筑遮挡:高层建筑影响探测视野,低空目标易丢失;
- 信号干扰:城市中WiFi、广播与通信信号复杂,影响无线电侦测稳定性;
- 使用限制:大功率干扰或激光设备可能干扰民用通信甚至威胁人身安全。
发展对策:
- 政策与法规结合:建立完善的无人机管控政策,规范飞行行为;
- 智能化监控升级:通过AI算法提升监控设备能力,实现无人机自动识别与实时告警;
- 欺骗式干扰技术:借助AI学习无人机信号特征,生成欺骗信号以夺取控制权,实现低功率、高效率干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结语
随着无人机进一步融入日常生活,城市低空安全管理必须在便利与安全之间取得平衡。借助分布式探测网络、智能化反制系统与欺骗式干扰等技术的协同应用,可实现常态化监控与精准处置,为城市低空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本文系统梳理反无人机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适用于安防、无人机监管及智慧城市相关领域的从业者与研究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