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浪潮中,近海安防雷达已跨越传统军事用途,成为维护海洋生态和保障公众安全的“智慧之眼”。融合高频地波、相控阵、合成孔径等尖端技术,这类系统凭借全天候、高精度、广覆盖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海事监管、环境监测、渔业资源保护等多个领域,逐步构建起立体化、智能化的现代海洋治理体系。
筑牢公共安全的“立体防线”

作为连接东西的黄金水道,长江航道也是暴雨、浓雾等气象灾害频发区域。在重庆段,气象部门在关键区域加密部署了75个气象观测站,并配备新一代天气雷达与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实现观测站点间距不超过10公里的高密度网络覆盖。
例如在2024年国庆期间,面对5-8级的强风天气,该雷达系统仅用15分钟就完成了从预警发布到船舶应急响应的全流程闭环,协助游轮迅速完成系固作业,成功保障137名游客安全,成为危急时刻的“隐形护盾”。

广西北海涠洲岛采用的“雷达监测+气象建模”台风预警系统,在2025年“韦帕”台风登陆前48小时启动应急响应,24小时内安全疏散2.7万名游客。该系统将灾害响应时间压缩至15分钟以内,显著提升了沿海旅游区的安全防控与应急能力。
数字化执法:精准打击与高效监管

2024年10月,为应对反射面积仅0.1m²的“三无”快艇监管难题,连云港市启动“渔政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在两个月内完成5部雷达、11部光电设备和1个无人机基站的布设,依托高频地波雷达技术,突破传统视距限制,可探测高度1米以上的移动目标,即便暴雨天气仍保持95%以上的识别准确率。
该系统在2024年移交有效线索40余条,协助破获案件20起;至2025年,线索处理效率提升50%,实现了“数据画像—科学研判—精准打击”的数字化执法闭环。
在浙江温州苍南,雷达与高空视频监控协同作业,实现2740平方公里海域全天候无死角覆盖。仅需33名执法人员,监管效能相当于传统模式下300人的工作量,极大提升了海上执法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反走私应用中,雷达与无人机协同作战表现尤为突出。广东海警利用相控阵雷达的高速扫描能力,在珠江口构建起半径50公里的立体预警圈。2024年通过“雷达锁定—无人机查证—快艇拦截”的高效闭环流程,共查获走私案件127起,案值超过3亿元,真正实现了从“大海捞针”到精准打击的战术转型。
多场景应用:技术赋能海洋安全

以武汉雷可达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XW/SR237系列近海安防雷达为例,该设备可根据实际场景灵活选择1.2km、3km、5km及8km等不同监测范围,凭借高刷新率持续稳定跟踪高速移动目标,如“大飞”和私密快艇等。
其典型应用场景包括:
- 关键基础设施防护:如变电站、看守所、输油管道;
- 周界安防:如机场周边、铁路沿线等重要区域。
结语:从军用拓展至民用,推动海洋管理智能化转型
从防范非法越境、缉私执法到海上应急救援,近海安防雷达正成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沿海安全的“无形防线”。它实现对重点海域的全天候、不间断监控,实时识别异常船只与行为,并同步将数据推送至边防、海警、海事等多部门,构建起高效联动的协同响应机制。
无论是长江航道的智能调度,还是沿海台风预警与应急响应,近海安防雷达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正在深刻重塑海洋治理的运作逻辑。这一从“军事专用”到“民生普惠”的战略转变,不仅彰显科技向善的核心价值,也标志着人类在海洋管理领域正式迈入精准化、智能化的新阶段。
相关阅读
若想进一步了解近海安防雷达技术及其应用,可参考以下权威资源:
中国海事局 - 海事监管与智能系统建设
发布海事政策、技术标准及智慧海洋建设最新动态,涵盖雷达监控、航道管理等应用实例。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 海洋观测与装备研发
提供海洋监测技术报告与装备信息,包括地波雷达、相控阵系统在生态和执法中的应用。中国气象局 - 气象雷达与灾害预警系统
详述气象雷达协同监测与应急响应机制,涵盖台风、强风等海洋气象预警案例及技术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