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军事冲突中,“低慢小”无人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战略价值。从俄罗斯总统普京专机遭遇无人机群逼近,到俄战略轰炸机基地频繁遭袭,乌克兰凭借这类新型战术重新吸引了全球军事观察家的目光。
军事专家普遍认为,“低慢小”无人机正迅速成为现代战争中的关键力量。面对低成本无人机对高价值目标构成的严重威胁,现有防御手段却显得力不从心。那么,防御“低慢小”无人机究竟面临哪些挑战?
▍挑战一:探测难题——早期预警异常困难
在6月1日乌克兰对俄战略轰炸机基地的突袭中,117架无人机从卡车车厢起飞,造成俄方约70亿美元损失,同时也暴露了防御“低慢小”目标的核心瓶颈——早期预警极为困难。
多旋翼无人机作为典型“低慢小”目标,飞行高度低,常处于传统对空雷达盲区;飞行速度慢,易被防空系统忽略;雷达反射面积小,受地面杂波干扰显著,导致远距离探测异常艰难。
为应对此类威胁,各国积极研发针对性低空探测雷达,例如采用高灵敏度频段与智能算法提升探测性能。然而受地形、建筑和树林遮挡等影响,探测效果差异显著。雷达灵敏度的提高也常常伴随误报率上升,需结合光学、红外与声学传感器,融合多源情报并通过高效算法识别可疑目标。
这类系统在野外临时部署时设备繁多、易现漏洞,有效识别距离通常仅有5-10公里,容易被“低慢小”无人机规避,进一步加大防御难度。
▍挑战二:软拦截手段——传统方法逐渐失效
无线电干扰与导航信号欺骗等反制手段虽曾取得一定成效,但正面临AI无人机技术的严峻挑战。
自去年以来,俄乌战场上光纤制导无人机数量激增。该类无人机通过物理光纤与控制端连接,不对外辐射信号,使传统无线电干扰手段几乎失效。它们能稳定回传高清图像,穿透干扰区精确追踪目标。但其行动半径受光纤长度限制(约10-20公里),且易受地形阻碍。
据报道,乌克兰在6月袭击中使用了搭载开源飞控(如ArduPilot)的AI无人机,具备自主识别与攻击能力。这类无人机不依赖外部通信与GPS,可动态选择目标,彻底颠覆了以信号干扰为基础的传统防御逻辑。美军将领近期在国会听证会上警告:此类无人机将极大增加拦截难度。
▍挑战三:硬杀伤手段——成本与效果难以平衡
当探测与软拦截失效,硬杀伤成为最后防线,然而现有手段普遍存在显著短板:
传统武器精度与成本失衡:轻武器与高炮射程有限、精度低;防空导弹虽命中率高,但单发成本常达数万甚至数十万美元,远高于目标无人机,效费比严重失衡。
新型弹药尚在发展:精确制导火箭等低成本拦截弹药正在研发中,但目前仅适用于拦截固定航线目标。
定向能武器未成熟:激光武器需持续照射数秒才能击落目标,难以应对蜂群攻击;高功率微波武器的作用范围与稳定性仍待验证。
城市环境限制多:在城市中使用电磁干扰可能影响民用设备,使用实弹击落则存在残骸坠落的附带损伤风险。莫斯科多次遇袭正凸显这一困境。美军“猎鹰峰2025”实验也明确指出:现有硬杀伤手段均不适用于城市环境。
▍应对方案:武汉雷可达的雷达系统
为应对上述挑战,武汉雷可达研发了二维相控阵雷达XW/SR226-5000SA与二维四面阵雷达XW/SR226S6D,专注提升对“低慢小”目标的探测与应对能力。
XW/SR226-5000SA:水平和垂直方向均采用电子扫描,扫描速度快、覆盖广,支持多任务并行,可同时跟踪数百个目标,抗饱和攻击能力强,适用于高机动、高密度目标环境。
XW/SR226S6D:专为低空无人机探测设计,采用S波段有源相控阵技术,结合AI智能处理与模块化架构,实现360°全空域覆盖。可实时探测8公里内微型无人机(如大疆Mavic),并联动光电系统形成“侦-控-打”闭环体系,支持电子围栏与声光预警,适用于要地防护、机场周边和边境监控等多种场景。
▍未来发展趋势与总结
当前反无人机系统在机动性、多场景适应性与成本控制方面的不足,使“低慢小”目标逐渐从“战场配角”升级为“战略威胁”。从俄战略基地遇袭到美军本土告急,无人机防御已成为国防体系必须加强的关键环节。
未来反无人机系统将朝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融合人工智能与先进算法以提升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系统也将更多功能集成化,兼容多种反制手段;同时设备将更便携与隐蔽,支持快速部署与灵活使用。
在无人机技术与安防需求双轮驱动下,武汉雷可达科技有限公司将持续深耕雷达技术,推进与定向能武器、AI决策系统的深度融合,为智慧城市与国防安全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