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海洋权益博弈持续升温的背景下,近海安防雷达已成为维护国家海洋主权与海上安全的核心装备。无论是菲律宾联合多国在南海频繁军演,还是日本加速推进海上保安力量现代化,均凸显当前海上安全形势的复杂性与紧迫性。作为海洋大国,中国正依托持续的技术创新,积极构建全天候、立体化的近海防御体系,而近海安防雷达正是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千里眼”与“顺风耳”。
近海安防雷达的关键技术突破
历经数十年发展,中国近海安防雷达系统已实现全域覆盖、精准反制和智能协同,在多项关键技术上达到甚至超越国际先进水平。
高频地波雷达
高频地波雷达利用电磁波沿海面绕射的特性,可实现300–400公里范围内的超视距探测。该系统已在山东、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广泛部署,常态化监控我国专属经济区内的船舶动态。
以福建平潭岛的高频地波雷达系统为例,该系统可实时追踪台湾海峡内的船舶活动。2025年6月,该系统曾成功识别并锁定一艘关闭AIS信号的菲律宾侦察船,为中国海警实施精准驱离提供了关键坐标支持。
相控阵雷达
相控阵雷达采用先进的相控阵天线技术,通过控制阵列单元的相位实现电子波束扫描,具备响应迅速、多目标跟踪能力强等优势。
与传统机械扫描雷达不同,相控阵雷达借助数千个独立收发单元,以电子方式操控波束指向,大幅提升了探测效率与抗干扰能力。
武汉雷可达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XW/SR237系列近海安防雷达采用方位相扫体制,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灵活配置探测范围,覆盖1.2公里至8公里不等量程。该雷达尤其擅长对高速移动的快艇、“大飞”等目标实施持续稳定的高刷新率跟踪,广泛应用于变电站、看守所、输油管道、机场周界及铁路沿线等重要安防场景。
中国电科研制的S波段相控阵雷达可同时追踪多达150个目标,涵盖时速3马赫的反舰导弹和航速仅5节的渔船。在2025年南海联合演练中,该雷达在锁定美国“罗斯福”号航母的同时,还同步追踪了其护航舰队的12艘舰艇和24架舰载机,目标刷新速率高达0.1秒/次,显著提升了中方舰队的战场反应能力。
配备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的相控阵雷达可在0.05秒内识别并动态应对200多种干扰模式。2024年,菲律宾海警船在黄岩岛海域使用以色列电子干扰设备试图瘫痪中方监控系统,我国岸基相控阵雷达通过旁瓣抑制技术,始终保持对目标的稳定跟踪。相关电磁频谱记录也成为后续外交交涉的有力证据。
未来发展趋势
面对日益多元的海上安全威胁,近海安防雷达将朝以下三个方向持续演进:
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岸基雷达系统,实现多维度协同感知。例如,高分三号卫星与岸基雷达联动,可实时更新海上态势,为执法决策提供全景数据支撑。
推动前沿技术工程化应用:加速量子雷达、太赫兹雷达等新技术的实用化进程,突破传统雷达在探测隐身目标和复杂电磁环境中的性能局限。
强化国际合作与数据共享:通过建立雷达数据共享与联合执法机制,协同应对跨国海洋犯罪。例如,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南海开展的联合巡逻中,雷达信息互通已成为常态化合作内容。
结语
从长江航道的智能监控到南海主权的前沿捍卫,近海安防雷达正以创新科技重新定义海洋治理模式。这一从“单点防御”到“体系作战”的转变,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举措。随着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近海安防雷达将逐步进化为海洋安全的“超级大脑”,在守护蓝色国土的使命中续写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