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式无人机侦测反制设备技术规范与范围说明

固定式无人机侦测反制设备技术规范与要求

1 适用范围

本文详细规定了固定式无人机侦测反制设备的核心功能、性能指标及技术要求。适用于针对微型、轻型及小型无人机的固定式侦测与反制系统,为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部署提供技术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通过本标准的引用成为技术条款的一部分。注日期引用文件仅对应版本有效,未注日期引用文件以最新版本(包括修订内容)为准。

  • T/SZUIA 001—2021 《低慢小无人机探测反制系统通用要求》

3 术语与定义

3.1 无人机侦测反制设备

指以空中威胁无人机为防卫对象,具备侦测、跟踪、定位及反制处置能力的综合系统设备。

3.2 固定式无人机侦测反制设备

指采用固定安装方式,执行无人机侦测、识别与反制任务的专业设备。

3.3 组网定位

支持多台设备自主组网,实现广域范围内无人机的精确定位与协同反制。

3.4 侦测

运用雷达、频谱、光电等技术手段,探测并实时传输无人机的方向、位置、速度、航迹及图像视频信息。

3.5 识别

对侦测范围内无人机的序列号、型号、位置及飞手位置等多维度信息进行精准判定。

3.6 反制

通过干扰特定频段、破坏控制链路或GNSS信号等手段,使无人机失去工作能力。

4 总体技术要求

4.1 通用要求

设备须包含侦测模块、反制模块、控制台及服务器等组件,并满足以下特性:

  • 宽频侦测能力,覆盖主流无人机频段
  • 适应复杂电磁环境及恶劣气候条件,实现全天候全方位防护
  • 高实时探测与快速响应能力
  • 支持定向与全向干扰模式
  • 可独立运行或多站组网扩展
  • 灵活部署,适应固定、临时及车载等多种城市复杂场景
  • 高实用性,单机独立作业或多机协同精准定位
  • 符合T/SZUIA 001-2021规定的频率与发射功率限制
4.2 功能要求

设备至少应具备以下核心功能:

  • 侦测功能:支持多目标探测、识别、预警与测向
  • 反制功能:具备驱离与迫降能力,采用物理或电子干扰技术阻断无人机运行,且不影响民航正常航班
4.3 性能指标要求
  • 工作频段:覆盖433MHz、900MHz、1.1GHz、1.2GHz、1.4GHz、1.5GHz、2.4GHz、5.8GHz等常用频段
  • 响应速度:处置时间<10秒
  • 侦测半径:有效距离>500米
  • 反制距离:有效作用距离>500米
  • 覆盖角度:方位角0°-360°,俯仰角>30°
  • 多目标能力:支持同时侦测多架无人机
  • 定位精度:<10米
  • 工作温度:-25℃至50℃
  • 防护等级:明确标注防水抗风等级
  • 次生干扰控制:需考虑周边环境影响
  • 发射功率:根据环境与导航信号干扰情况合理设定

5 侦测技术规范

5.1 通用要求

采用雷达、无线电监测、光电识别、声音监测等一种或多种技术,实现无人机的探测、跟踪、识别与预警,精准显示目标信息。

5.2 雷达探测

通过电磁波反射原理实现无人机检测与定位,需符合T/SZUIA 001—2021安全距离与辐射防护规定。

5.3 无线电信号监测

至少支持扫描无人机无线电通信、GPS、Wi-Fi、蓝牙等一种或多种信号活动。

5.4 光电识别跟踪

结合可见光与红外技术,实现目标自动识别与视频取证,支持激光测距与图像拼接技术。

5.5 声音监测

通过声纹特征分析实现无人机发现与型号识别,需保证声纹数据库的完备性。

6 反制技术规范

6.1 通用要求

根据应用场景选择物理或电子反制技术,确保驱离或迫降成功率满足安全要求。

6.2 物理手段
  • 直接摧毁类:采用导弹、激光、微波等精确打击手段
  • 拦截捕获类:通过捕捉网、格斗无人机等方式实现拦截,需考虑坠落安全
6.3 电子手段
  • 控制信号欺骗:破解通信协议,发送虚假控制指令
  • 导航信号欺骗:通过禁飞区欺骗、返航点欺骗等技术实现航路控制
  • 黑客技术:通过终端入侵实现控制权限获取,需注意权限交替的影响

本文依据T/AOPA 0068-2024标准编写,为固定式无人机反制系统提供全面的技术规范指导。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